最近工作繁忙,弄得精力憔悴。便趁工作之余暫停思考,宅在家里追劇,什么青春偶像劇、科幻美劇,一陣惡追。本想借劇情調節與放松身心,可那些格式化以及并無思想深度與創新的狗血劇情,讓我很快就覺得這是浪費生命之舉,于是強迫自己回歸思考的軌道。
身在企業經營與管理領域,我一直在探索:管理到底是一門什么高深、玄妙的學問?
有人說,管理就是機制、約束、監督;
有人說,管理就是管好目標、管好行為、管好人心;
有人說,管理就是……
各種論調與觀點,似乎正確,也似乎不那么精到。
全世界無數管理學者、大師與行家們,日復一日地深耕在管理領域,卻總有“管不完”的理念、體系、方法與工具推陳出新,卻仍有“管不完”的事務、異常、問題與疑難狀況百出。
我想,是不是大家被“流行的管理定式”束縛而迷失在當局里!
根據近些年我輔導企業過程中總結的經驗和遇到的困惑,對企業管理的認知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與詮釋。
一.管理的奧秘就是順勢人性,而不是洗腦革心。
所有的管理行為,不管是對事、對物、對財,還是對業務、對機制、對流程,最終都會歸集到對人的管理。那么如何管理好人呢?曾經有位資深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故作神秘地問我:您覺得管人的核心是什么?不由我作答,他便立馬拋出他的高論“管理人就是管住人心”。
然而,幾千年的中華人文思想與熏陶,真正地改變了人心嗎?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三字經》起筆“人之初,性本善”,卻未道出“人之本,性亦惡”。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惡的一面。在職場中,員工除了展現出認真、積極、上進、協作的優良品質,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好逸、懶惰、貪婪、自私亦同時暗流涌動,雖然那些心靈大師們炮制了無數心靈雞湯,但關鍵時刻難免都成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見利忘義的故事舉不勝舉,再多雞湯亦無用。
看來,在管理中施行所謂的“洗腦革心”大法,只能讓人熱血癡迷一時,卻不是長效之計。正所謂“人心隔肚皮”,“管住人心”自然淪為管理界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的一廂情愿。
人心管不住,那就從人性角度問計。
既然人性難改,本性有善有惡,對人的管理,就是需要順勢、引導人性,比如職員需要什么(財富、職位、名譽、權力等),取得這些需要為公司產出什么(勞動、時間、智慧、業績等),制定類似于“拿人錢財與人消災,提供付出收取回報”這種合約機制,通過這種契約精神去順勢導引人性。諸位管理者正為如何管理一代又一代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頭痛時,順勢人性這種管理思想恰好為之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與方向。
因此,管理的奧秘就是順勢人性,格守契約。
二.管理的精髓就是鑄造靈魂,而不是拿來主義。
我所見過的管理者與企業家們,幾乎全都重視各種各樣的管理理念、方法與工具,并為了導入與推行各種流派的管理體系樂此不疲,可收效卻不盡人意、沉疴難治。
每一家企業,它有自己的發展歷史、生存背景、財力狀況、人員結構,這些因素就構成了企業各自千奇百怪的基因與特色,而管理界卻企圖拿來現成、標準、格式化的管理體系生搬硬套、一網打盡,勢必“鞋不合腳”,事與愿違。
面對由各種基因組合的企業,管理的最佳辦法就是依據這些基礎與特色,量身定制并鑄造出屬于它自身的管理靈魂。
什么是管理靈魂,就是指在企業經營與管理活動中,從深層次、骨子里影響到人們思想、行為的核心因素及價值取向。
如果用心去研究國內外那些知名企業,就會發現他們的管理體系都大同小異,很難說誰優誰劣,所不同點在于管理體系之外的靈魂人物所鑄造的管理靈魂,比如華為任正非的“狠性”、阿里馬云的“武俠”、富士康郭臺銘的“霸氣”、蘋果喬布斯的“極致”等。
諸如華為、富士康這些超級大企業十分重視企業文化,他們的企業文化與核心價值均來自于企業創始人的個人靈魂與精神,他們在甄選與培養接班人時慎之又慎,結果仍然青黃不接,就是因為找不到相通的靈魂人物來繼承與發揚現有的管理靈魂。
就是那些不起眼的大大小小公司,都有各自的特色與隱藏其中的創業靈魂與精神,他們這些靈魂思想注入到企業管理中,形成了他們特有的管理風格。
我曾輔導過一些家族、民營企業,他們都很重視管理,不惜重金到處拜師學藝,也樂意引進外部專業顧問,招募高級管理人才,但企業管理的效果總是不盡人意。客觀地分析,他們采用的體系沒錯,聘用的人員也很優秀,可這些企業主們仍舊覺得公司的管理跟不上自己的思路與步伐,導致如同自己一個人獨自奮斗。
面對這些企業,我沒有大刀闊斧地改變他們的管理體系,而是另辟蹊徑,仔細分析這些企業的創業史,挖掘與鎖定老板、高管、骨干及特色員工的處事風格與個性,甚至延伸到對始創團隊的家人進行交流了解,從而找出他們的創業背景、期望與內在的精神支柱,這就是為企業找出與提煉管理靈魂。然后根據這些底層、隱含的精神靈魂設計、打造出符合他們的管理風格,而不是隨便給出一套業界眾所周知的體系讓其套用。
因此,管理的精髓就是鑄造靈魂,彰顯風格。
三.管理的境界就是信任放手,而不是質疑枷鎖。
近些年,當管理界不斷拋出“管理過度論”時,我在思考:是管理者制造了管理工作?還是管理工作離不開管理者?
聯想到萬科的靈魂人物王石先生,他堪稱管理界的高人與楷模。對于從業于萬惡地產行業的王石之流,我對之并無好感,但從經營與管理的角度分析,我是敬佩王石先生的!有人批判他癡迷于登山、游學等不務正業,卻領著幾千萬高額年薪,我倒覺得他就值這個價,他該領這份錢。
因為他在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中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建立機制、培養團隊,然后信任放手。相比那些迷戀權位、剛愎自用、質疑團隊、患得患失、粘粘糊糊,習慣于刷存在感的企業家與管理者,他敢于“仙游”,這是何等的管理膽識與魄力!(有緣跟隨王石的郁亮及其管理團隊,真是莫大的福分。)
倘若我們每每質疑自己的團隊,給自己的屬下帶上層層枷鎖,固守這種懷疑與控制的習性、欲望,那又何必去組建團隊與招納人才呢?此乃管理界的超級悖論!
因此,管理的境界就是信任放手,相信團隊。
四.管理的成效就是追求自治,而不是依賴他治。
談到管理一詞,我們就會聯想到:要么管理別人,要么被人管理。
管理別人,累;被人管理,煩。若不想累與煩,自我管理或許是唯一的出路。
很多企業及管理者們在細數管理的成果與效益時,會找出一堆事例數據來論證管理取得的碩果,同時也會被人有意無意“放炮”出一堆詬病,然后大家又一起設法面對與解決,周而復始、沒完沒了。
我并不全盤否認管理的各種必要與成績,但對某些幾乎麻木、大打折扣的管理形式,一直在試圖尋找更合適、更有效的解決思路與對策。上文談到順勢人性、信任放手、鑄造靈魂,就是提升管理成效的潛臺詞,它們的指向就是追求自治。
一個企業,只有形成了自我管理的氣氛與習慣,每個人都是企業的主人,完全出于自愿、主動、擔當的心態去配合經營與管理,實現自治才能充分展現出管理高效。倘若總想設計完善的機制,依賴他人的監管,勢必造成收效與損耗同存,最終流于形式而低效。
如何淡化他治,強化自治,這是設計管理機制、踐行管理活動中需要探索與創新的學問。
因此,管理的成效就是追求自治,主動擔當。
五.管理的宗旨就是服務經營,而不是教條機制。
企業管理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實踐與創新,由此產生的管理之“漁”與“魚”已經是應有盡有、無所不及。很多時候,我發現不少管理者在管理行為中屬于行尸走肉,重復著如同生產線上的工藝流程,機械性地執行著為了管理而管理的舉措,甚至泛濫成教條機制的盲從與形式,忘卻為什么要管理,只知道沉迷習慣于管理。
那么,管理的宗旨是什么?
我曾先后從事或涉及過軟件研發管理、生產管理、品質管理、物料采購管理、市場營銷管理、項目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深深體會到每一個領域的單項管理都有解決不清的問題,都有扯不完的皮。后來從事專業的管理顧問時,發現站在任何一個領域為基點,縱使推行大量管理舉措、溝通、會議、活動,都難以解決企業各種牽扯不清的問題,而只有全部指向經營為切入點,才能設計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于是發現,一切管理的宗旨就是圍繞并服務于經營,而不是為了管理而管理,炮制出一堆文山文海的教條機制。
管理是成本,經營才是效益。為什么企業幾乎都重視業務部門,而忽視職能部門?因為諸如市場、研發、生產等業務部門直接為經營服務,直接產生效益;而人力、財務、行政等職能部門只是間接為經營服務,間接提供保障,過分強調出其管理與監督的色彩,物及必反,最終導致管理陷入抵觸、混亂與困惑。
在此,我的觀點不是否定現有的企業管理,而是提出在施行各種管理舉措時,需要分析下其與經營活動之間的關系,適當弱化和去掉那些過度、形式的管理。
因此,管理的宗旨就是服務經營,淡化管理。
管理,總有永遠管不完的事,永遠道不完的話。
如上述分析,管理的學問如同一種藝術,一種管理者不斷修行的藝術。我的管理修行,就是針對管理的奧秘、精髓、境界、成效、宗旨分別提出順勢人性、鑄造靈魂、信任放手、追求自治、服務經營等方面觀點與思考,僅供同行參考與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