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我們的眼前有多少種管理理論和工具,不論多少成功的案例擺在眼前,我個人都堅信一點:充分引導和利用人的內在,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我們今天來談談“激勵”。
很多企業負責人在跟我溝通的時候,都希望老胡給管理層講一些激勵團隊的方法,因此每次都會針對性地講一些工具和實際案例,但我更想告訴大家的是,多數情況下,激勵,并不是真正的激勵。
作為管理者,必須要思考的是:
你所提供的“激勵”,
是短暫的一瞬間,還是有持續效應的?
是表面的,還是直指人心的?
是為了驅使員工為你干活,還是讓他們明白自己績效的意義?
【2】
其實,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很早就給了我們明確的指導,他認為,“只有激勵因素才能夠給人們帶來滿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們的不滿,但不會帶來滿意感”。
保健因素指的是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監督、人際關系、物質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
當這些因素惡化到人們認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時,就會產生對工作的不滿意。
但是,當人們認為這些因素很好時,它只是消除了不滿意,并不會導致積極的態度,這就形成了某種既不是滿意、又不是不滿意的中性狀態。
那些能帶來積極態度、滿意和激勵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勵因素”,包括:成就、賞識、挑戰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責任,以及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如果這些因素具備了,就能對人們產生更大的激勵。
【3】
現在的職場環境下,每個人更缺乏的不是漲薪機會,也不是辦公環境,而是“激勵”!
管理者們很苦惱,甚至有人說都快貼著笑臉來讓員工承擔某項工作了,可他們還是缺乏動力!
好像什么手段都使盡了,卻那么難以鼓舞人心。
其實,激勵的效果,取決于你準備采取激勵時的那顆心,是否圍繞著激勵的對象。
管理者們往往采取的不是激勵,而是“預期”,也就是投入產出,這是可以衡量的。
1.如果漲薪10%,他會不會把這個項目承擔到底,而不會離職?
2.與下屬做一次溝通,他應該能體會到重視,然后好好工作吧?
3.公開表揚,他應該能感受到認可,把工作做得更好!
4.給他這個職位,并且展現上升通道,他應該能比外聘者更能勝任!
… …
以上這些考量無可厚非,但實質上屬于管理者的“預期”而非“激勵”!
激勵的本質,在于將每個人真實的自我、價值觀、為人準則融合在一起,并且通過事件的完成,最終實現對自我人性的欣賞。(此句摘自《正念領導力》)
【4】
有一個關于通用磨坊食品公司的案例,很完美地詮釋了“激勵的本質”。
公司收到了很多信件,眾多的父母期望能生產不含麩質的麥片與蛋糕粉,因為麩質敏感型的孩子,是不能吃多數谷物制作的食品的,包括麥片、餅干、生日蛋糕。
你能想象一個七歲的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擁有生日蛋糕,或者不能在校園分享日帶去紙杯蛋糕和果仁巧克力餅干嗎?
通用磨坊食品公司有一個小組的員工開始研究這個問題,并試圖建立新的生產線,他們覺得應該幫助父母減輕這些孩子被當作“異類”的羞恥感。
最終推出了第一條無麩質奇克斯麥片生產線,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打動了消費者。
很多父母寫信感謝通用磨坊食品公司,有個母親詳細描述了一個場景,早晨兒子用餐時,發現桌上有一盒麥片,以為是給姐姐的。母親倒了一碗麥片給他,他不相信自己可以吃,還問是否真的給自己吃?母親確認說是的,兒子瞬間容光煥發,叫道:“我跟其他孩子一樣!”
很多類似的信,在公司里分享和討論,他們找到了真正激勵自己的方式,那就是為他人的日常生活創造出一些不同。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找到工作的意義,是最至高無上的激勵!關注胡言非語公眾號,查看更多內容。
【5】
有些公司,雖然寫了一大堆的愿景、使命、價值觀,但從上至下并沒有遵從這些。墻上貼著大大的幾個字“滿意的客戶”,開會研討原材料時,卻選擇了價格偏低,質量偏低的材料,還美其名曰“客戶不敏感,合理控制成本”。
試問,這樣的環境下,員工如何能發現工作的意義?
即使不斷地漲薪,也只能讓員工感受到收入還不錯,工作不能隨便丟掉,但并不意味著他內心有強烈的意愿來把每件事情都力爭做好。
所以,這必須從管理者開始改變,格局、價值觀、責任感,決定了激勵效果。
有的組織,永遠無法激勵,只有手段!
有的組織,充滿激勵,讓人能發掘內心深處的驅動力,并用自身的熱情鼓舞他人。
激勵的本質,在于從工作中發現其產生的意義,我們要相信,絕大多數人希望找到自己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意義,而這需要通過工作來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