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段時間里的經歷給我的印象還是深刻的,純作為個人感想把它記錄下來。
首先是背景:
我們大部門校招面試總人數40多人,這些都是人事部門已經篩選過的,全是優質學校、成績優良的本科學生及研究生為主,因為是校招,基本都是將在明年畢業的在校生。
面試官總共4人,大部門的頭以及包括我在內的3名團隊負責人。
我們大部門校招面試總人數40多人,這些都是人事部門已經篩選過的,全是優質學校、成績優良的本科學生及研究生為主,因為是校招,基本都是將在明年畢業的在校生。
面試官總共4人,大部門的頭以及包括我在內的3名團隊負責人。
由于是一對一面試,所以我們采取3個團隊負責人中隨機2名,進行隨機的一面和二面,然后2人中至少一人給出”錄用“評價,另一人不給出”不錄用“評價的話,就交由部門老大終試的方式來進行終試。(面試評價總共3種:錄用、待定和不錄用)
我們部門主要招產品運營,不知道人事是怎么挑選的,這40人中,男生極少,而我面過的男生總數更是只有3人,是男生對產品運營有興趣的太少?還是男生們成績普遍都被女生壓下去了?哈哈……
首先是這幾十名學生給我帶來的整體印象好的方面:
1. 可能因為成績都不錯?所以基本上來面試的同學們都一本正經,看起來精神面貌都很好,估計對比起來我簡直邋遢又萎靡不振,哈哈。
首先是這幾十名學生給我帶來的整體印象好的方面:
1. 可能因為成績都不錯?所以基本上來面試的同學們都一本正經,看起來精神面貌都很好,估計對比起來我簡直邋遢又萎靡不振,哈哈。
2. 他們這一代見過的世面比我們多得多,加上都是在北京讀書的學生,所以普遍都表現得很成熟老練,至少比十年前的我成熟多得多得多。
3. 以學生的標準來說,對問題考慮得比較多,是否全面姑且不談。
4. 每一個人都有比較長的實習經驗。
5. 在表達自我上都很順暢,只有極個別人出現了溝通困難的問題。
我認為不好的方面(這些問題不同的面試官態度不同):
1. 大部分人對就職這件事想得很多,例如公司待遇、福利、工作壓力、未來發展甚至其他同學的狀況,但唯獨沒去認真考慮自己真的想做什么。
我認為不好的方面(這些問題不同的面試官態度不同):
1. 大部分人對就職這件事想得很多,例如公司待遇、福利、工作壓力、未來發展甚至其他同學的狀況,但唯獨沒去認真考慮自己真的想做什么。
這也是我這次校招最為失望的一點,我覺得年輕人應該是最有激情和理想的人群,而且他們明明相比我們那個時候條件更好、選擇更多。
當然也可能是人事挑選出來的人就成了這樣,那些調皮又有個性的新人都沒能拿到機會?
2. 大部分人的事前準備極端不足,或者說準備錯了方向。
2. 大部分人的事前準備極端不足,或者說準備錯了方向。
他們在面試禮儀、穿著等方面很注重,但是沒幾個人認真去研究這家公司有什么特點,他們的產品有些什么,面試的這份工作到底具體做什么的,自己有什么優勢可以發揮,更不用說具體案例的解析了。
哪怕是對實習期間工作的,也只有幾個人做出了很有條理的分析總結。
3. 其中有人明顯只是為了刷刷臉,如果只是為增加經驗來面試我覺得很好,但如果拿了一開始就沒想去的崗位,并且應承了又反悔,擠掉了真正想要的人的機會,我覺得是一種比較沒責任心的表現。
3. 其中有人明顯只是為了刷刷臉,如果只是為增加經驗來面試我覺得很好,但如果拿了一開始就沒想去的崗位,并且應承了又反悔,擠掉了真正想要的人的機會,我覺得是一種比較沒責任心的表現。
然后是幾個我非常意外/有趣的方面:
1. 總體上這次校招來面試的研究生比例大于本科生,事后總結中,給我印象比較好的同學8成都是本科生,他們對工作的準備、想法和積極性上遠勝于研究生。
這一點我非常奇怪,沒有明白為什么會這樣……明明研究生不管是學歷上還是年齡經驗上都應該更為豐富。
2. 有的人來面試其實是在通過面試給自己梳理一個職業方向甚至求一個“答案”,這個我倒不討厭,也歡迎他們提出問題,我們一起討論一下個自己的看法。
3. 雖然我只面了3個男生,但給我造成最壞、最好和最搞笑印象的都是男生。
最壞的那位是個吹牛大王,而且吹牛不做準備,態度又太沖,讓人忍不住戳破,老實說他自己也覺得很難堪。
最好的那位思想成熟,各方面素質都很優秀,對工作有好好的去考慮準備,對自己想要的職業發展也比較明確,如果不是校招我會以為是個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人。
最搞笑的那位在面試過程中老是感慨“你們看起來都好年輕,估計比我還小吧?”他簡歷上沒有寫年齡,最后我終于也忍不住問他是哪一年的,他回答:我年紀相對比較大,88年的。
我:……
同樣是面試官的同事事后說面試比工作還累,我有一定同感,但另一個角度來說,讓我有機會近距離的接近即將進入社會的這一代新人,也是挺有趣的。
同樣是面試官的同事事后說面試比工作還累,我有一定同感,但另一個角度來說,讓我有機會近距離的接近即將進入社會的這一代新人,也是挺有趣的。
雖然上面說了優點和缺點,但是我覺得他們絕大多數都比起十年前的我要優秀得多。
本文由G.P.A轉載自豆瓣 作者安靜的人。